|
|
前30年农民生活艰苦,这是不争的事实,有些人总是用自己的个例来证明他温饱不愁,不排除有特例现象,但要看全国生活普遍水平。 今天我们听听当时一些领导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,他们掌握全局信息,结论更全面客观。 贵州1978年农民生活水平还不如当年长征经过时候,说这话的是王震,他刚去过贵州,看到已逝去了四十年,贵州农民生活还是这么穷,深受触动。(王震在中央工作会议西北组的发言1978年11月28日)。 贵州省委马力介绍,贵州人均口粮在300斤以下的生产队占40%,社员的年收入人均只有46元,有的生产队每个劳动力只得2分钱。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,本文列举的粮食都是原粮,和城镇户口拿粮本买的成品粮不同,还要减去起码四分之一的加工损耗,实际可以吃的数量更少。 还有比贵州更穷的,司令员韩先楚发言说1967年以来,甘肃全省农村人均口粮都在300斤左右,44%以上的生产队、41%的农村人口口粮在300斤以下。岷县82%以上的生产队、90%以上的人口,口粮只有190多斤。全省农村平均劳动日值只有0.36元,社员年现金年收入人均13元,14个县社员年现金收入人均在5元以下。社员吃不饱肚子,还要倒贴,每个社员欠债35元。 万里说安徽淮北那么好的地方,农民每人每年只分得30多元,大别山老根据地有些农民穿不上裤子,盖不上被子。 陕西省委书记于明涛说,1977年人均口粮处于50年代的水平,年人均粮食354斤,革命老区的35个县,600多万人,年人均口粮只有296斤,农民年人均收入仅26元。 有人可能质疑我举例的都是穷省,本来就不是粮食产区。我们再来看看产粮区相对富裕的省份,农民生活水平怎么样。 吉林省委副书记张士英说,吉林农民收入低,债务多,积累少。全省超支款近5亿元,年平均收入在40元以下的占14%。 辽宁的省委任仲夷的发言说,搞了近30年,农民的口粮不仅没有增加,反而由500斤降到400斤左右,每年需要国家调入粮食20多亿斤。 再来看看全国统计的数据,农林部部长杨立功说,1977年人均粮食598斤,比1957年还少13斤。社员人均分配413斤,南方以水稻为主的地区,社员口粮在400斤以下者,占37.9%,1/3以上的农民日均口粮不足1.1斤(原粮);北方以杂粮为主的地区,社员口粮在300斤以下者,占25.7%,1/4以上的农民日均口粮仅0.82斤(原粮)。超支户占33.5%,累计欠款72.7亿元,户均欠款132元。 当时宣传中国以不到世界7%的土地养活了超过世界20%的人口,对这个说法很不认同,他说“养活”有各式各样的养活,糠菜半年粮是养活,丰衣足食、营养充足也是养活,现在我国农民养活自己的水平太低了。 集体化实行了20多年,农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改善,甚至还不如人民公社成立前的1957年,虽然有人口增加的原因,但是农业发展速度跟不上人口增加速度,如果不进行改革,维持原有模式,问题会一直无法解决。 根据当时参与农业工作的杜润生文章回忆:“我说,贫穷的地方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,交通又不便利,靠农民长途背运,路上就吃了一多半,国家耗费很大,农民所得不多。建议在贫穷的地方搞包产到户,让农民自己包生产、包肚子,两头有利。” 邓公表示赞同:“在农村地广人稀、经济落后、生活穷困的地区,像西北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,有的地方能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。” 邓公表示赞同包产到户的时候,其实已经有了安徽小岗村和肥西县的实验结果,1979年底时肥西全县已有8189个生产队包产到户,占总数的97%,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.77亿公斤,向国家交售粮食1.27亿公斤,比1978年增长3倍,结束了长期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。 万里回忆:“亏得小平同志支持,我从安徽回来多次向他汇报,他表示同意,可以试验。出了成果之后,他公开表示支持。” 人民公社时期,农产品收购价格偏低,甘肃农民每卖1斤粮食,平均要贴四分八厘六;有的地方卖一斤鸡蛋,农民要倒贴0.35元。 人民公社以粮为纲,限制农民种植经济作物,甘肃岷县出产的当归,每吨出口价值4万美元,可换130万吨小麦,一亩当归可换16吨小麦。但是僵化的指令性生产,不让农民种当归。 实行包产到户后,原来多年靠返销粮维持基本温饱的农民,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吃饭问题。 人民公社成立初衷是为了配合工业化积累,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的,集体化20多年时间,农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升,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。在工业化初步完成后,当务之急是让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,农业生产得到更优秀的全面发展,人民公社大集体模式已经不适应这些目标的完成,一定要进行改革。 包产到户这一农民自发积极地推进的经营模式,在集体化开始以后的二十多年里,多个地方多次反复出现,屡禁不止,说明农民是拥护的,与以前不同的是,这一次国家认可并合法化了农民这一自发的变革,并成为改革开放的开端,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。 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好文章,作为经历过那个吃不饱穿不暖还没有一点个人自由的农村人,读来依然心酸泪目,抚今思昔,由衷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,感恩缅怀以邓公为代表的那一拨实事求是思想开明的领导人[祈祷] 好文章!在客观事实面前那些为了美化那个年代的左棍,总是不承认,总是睁起眼睛说瞎话! |
|
相关新闻
推荐产品
|
联系人:张会利 手机:13506381032
联系人:张龙旭 手机:13608919610
电 话:0537-4223096
地 址: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圣诚路7号